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
2021年7月,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布“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”。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(以下简称GOI)是由行业龙头企业发起建立,吸引集聚创新力量实现协同创新的新型载体,在激发创新、打破壁垒、解决“大企业病”等方面作用显著。
一、主要举措
(一)明确GOI的申报标准。
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申报GOI,需满足相应的标准。其中,在登记阶段,需满足2项必备条件:一是发起主体为行业龙头企业或细分领域领军企业;二是具备明确的建设方案、赋能规划和专业团队。在复核阶段,三年内赋能企业100家以上,在空间功能、孵化功能、技术功能、投资功能、商业功能、生态功能等6个可选功能条件中,达到3条视为建成。
(二)形成覆盖全区、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服务工作网络。
实行“一企一档一专员”,为每个创新中心建立一套规范档案,配备一名专属服务人员,提供针对性、精准化服务。专员队伍由创新中心联络专员、区域服务专员和科经委服务专员共同组成。档案包括授牌的创新中心,创新中心的赋能企业,以及赋能合作伙伴三类主体。借助精细化管理服务网络体系,政府部门实现对创新中心发展可视化跟踪,针对各类需求提供个性服务,与创新主体形成有效对接互动。
(三)构建全方位创新生态。
政策合力赋能方面,分别给予GOI建设运营支持和中小科技企业扶持。其中,对GOI建设运营支持,具体包括项目建设、空间保障、运营绩效、引进国际前沿项目等扶持政策。对中小科技企业扶持,具体包括技术创新支持、知识产权保障及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等扶持政策。社会资源赋能方面,利用好上海自贸试验区在金融、科研院所、土地资源、应用场景等领域的综合优势,推动金融赋能、技术赋能、空间赋能、应用赋能。专业服务赋能方面,做大“潜力库”,共同谋划建设路径。做实“培育库”,从主体注册、团队组建、选址确定、空间设计、功能谋划、企业招募、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协助,助力有效建成。做强“提升库”,助推企业招募、团队建设和业务拓展等,提升运营成效。
二、主要成效
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实施GOI计划,目的是发挥大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,集聚、培育、孵化创新链上的中小科技企业,开展协同创新,为当地中小企业带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支撑,激活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。
(一)大企业积极响应。
截至2022年底累计授牌60余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。在区域分布上,张江集聚38家,金桥、保税区、世博等片区积极参与。在发起主体上,内资共40家,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1家,细分领域领军企业29家;外资共26家,其中外资500强企业18家,细分领域领军企业8家。在产业布局上,紧扣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、电子信息、人工智能等硬核产业,领域丰富多样。
(二)集聚各类社会资源。
截至2022年底,GOI计划共集聚36家赋能合作伙伴,其中10家技术赋能合作伙伴、16家信贷赋能合作伙伴和10家投资赋能合作伙伴。比如,技术赋能合作伙伴中,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杜邦创新中心等举办创新杯大赛,立足产业需求,面向高校揭榜挂帅,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。信贷赋能合作伙伴中,上海农商银行向GOI平台及入孵企业推出了“临床贷”等产品,支持药企进行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。
(三)探索多种赋能模式。
各GOI结合自身资源优势,积极探索特色赋能模式,赋能企业总量超2200家,引进新注册企业超过300家。1100余家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突破,近60家企业获大企业超2.07亿元合作订单,68家企业获得融资额超37.46亿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