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(陕西)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
陕西自贸试验区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,以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为主线,切实提升创新策源力、成果转化力、产业竞争力、金融支撑力和服务保障力,推动更多科创成果、科创企业、科创产业在自贸试验区落地,着力打造“科创自贸”新高地。
一、主要做法
(一)聚集创新资源,提升原始创新策源力。
一是面向创新前沿布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。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获批为契机,高标准推进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。二是面向技术前沿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。引导龙头企业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,围绕生命科学、人工智能、氢能等重点产业开展前瞻性引领性技术攻关,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。三是面向产业前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广泛征集企业技术需求,滚动编制技术清单,采取“揭榜挂帅”的方式,向社会公开发布技术攻关任务,调动全社会力量攻克重点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。
(二)聚焦创新成果,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力。
一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。针对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中“不敢转”“不想转”“缺钱转”难题,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评价制度,优化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分配模式。二是打造成果转化平台。组建面向全球市场的技术转移概念验证中心和小试、中试基地,对各类技术的概念产品实施技术可靠性验证、技术成熟度验证、市场价值验证、科研成果中试等,加速挖掘和释放研究成果价值,打通从成果到样品、产品的通道。三是培育成果转化队伍。创新科技经纪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,组织科技经纪人队伍深入高校院所、企业单位,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科技成果转化、科技金融服务、科技政策兑现等标准化、专业化、一站式服务。
(三)聚合创新企业,培育科技产业竞争力。
一是创新科创项目培育机制。建设秦创原(国际)路演中心,遴选高校、企业最具转化潜力的科技成果进入优质项目库,定期组织项目集中路演,帮助优秀科创成果获得资本投资转化为中小微科创企业。同时探索“以演代评”机制,对参与路演并实施转化的项目,优先给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。二是打造科创企业孵化体系。建设由高校、科研院所、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科创企业“孵化器”,从技术、团队、资金、市场四个维度构建服务体系和链接产业资源,解决科技成果技术产品化和产品商业化难题。三是推进科创企业梯度倍增。通过设立科技企业能力提升计划项目、编制“科技企业成长日历”、开展企业“上市体检”等,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,实施分级分类的全方位、全流程、全生命周期指导培育,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、规上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和上市企业。
(四)聚拢创新资本,增强金融体系支撑力。
一是设立科创产业基金。设立总规模6亿元春种基金,联合优秀股权投资机构成立17支市场化运作子基金,投资前瞻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、初创期、早中期科技型创新企业,逐步形成“财政引导、市场参与”的百亿基金群。二是打造金融资本超市。建设秦创原资本超市,招引40余家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入驻,推出“秦创贷”“秦创保”等66款科技信贷产品,加大“首贷、信用贷、无还本续贷、随借随还贷”投放规模,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。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。创新推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,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纳入信用评价,运用大数据、智能决策等技术手段对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精准画像,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可优先办理相关信用贷款产品,有效破解科技企业授信难、融资难问题。
(五)聚力创新生态,提高科创服务保障力。
一是强化政策支撑。发布涵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、布局科技创新平台等8方面54条政策包,对设立研发机构、开展研发活动等给予1000—3000万元的资助。二是创新人才机制。探索建立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,把创新能力、成果质量、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指标,实行同行评议、专家评审和社会评价;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,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、经费支配权、资源调度权,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研发创新的积极性。三是加强法律保障。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,为企业提供检索分析、专利申请、法律援助等多元化知识产权服务。创新国际商事争端“融解决”机制,对诉讼到法院的案件,法官可引导当事人并经其同意,采用仲裁或调解的方式快速达成和解,争端解决效率提升75%以上。
二、实践效果
(一)科创体系加快构建。
截至2022年底,秦创原聚焦重点产业链组建了同方丝路等8个省、市级创新联合体,建设了新能源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10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,建立了26个校企协同创新平台,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。
(二)科创企业加快聚集。
2022年,秦创原总窗口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305家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37家、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0家、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35亿元,分别是2021年的2.5倍、2.4倍、2.2倍和1.3倍。在秦创原的辐射带动下,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连续两年增速超过30%,2022年突破3000 亿元;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0%,突破1.6万家;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.22万家,两年数量翻了一番。